大马士革工艺的铜(Cu)互连层制作简介
2025-07-31

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中,互连材料的演变始终是推动芯片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。半导体制造技术的核心目标在于不断提升芯片的集成度与性能,而互连材料作为连接芯片内部各个器件的 “桥梁”,其性能直接影响着芯片的整体表现。从早期的简单电路到如今高度复杂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,互连材料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,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技术的突破与创新。

在半导体发展的早期阶段,铝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主流的互连材料。铝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,易于加工成型,能够通过成熟的半导体制造工艺实现精确的图形化。同时,铝的成本相对较低,在大规模生产中具有显著的经济优势。此外,铝与半导体制造中常用的二氧化硅(SiO₂)衬底具有良好的兼容性,能够形成稳定的界面,确保互连结构的可靠性。这些特点使得铝在早期半导体产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,为芯片技术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然而,随着摩尔定律的持续推进,芯片集成度不断提升,对互连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。当芯片中的晶体管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时,互连线路的长度和密度也相应增加,这导致了信号传输延迟、功耗增加以及可靠性下降等问题。在这种背景下,传统的铝互连材料逐渐难以满足高性能芯片的需求,人们开始寻求性能更优的替代材料,铜正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半导体产业的视野。

铜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互连材料,展现出了诸多优于铝的性能特性。首先,铜具有更低的电阻率,其电阻率约为 1.7 μΩ・cm,而铝的电阻率约为 2.7 μΩ・cm。在相同尺寸的互连线路中,铜互连能够显著降低电阻,减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延迟,从而大幅提升芯片的工作速度。其次,在高频工作条件下,铜互连产生的寄生效应更少,这对于现代高频电路的性能提升至关重要。此外,铜的电迁移抗性远优于铝。电迁移是指在电流作用下,金属原子发生迁移的现象,这会导致互连线路的断裂和失效。在高密度和高电流密度的芯片设计中,铜互连能够保持更高的可靠性,有效延长芯片的使用寿命。

尽管铜具有众多优势,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。其中一个主要挑战在于铜的刻蚀工艺(Etch Process)。与铝、钨等金属不同,铜无法通过传统的等离子干法刻蚀形成精确的图形。这是因为在等离子体刻蚀过程中,铜不容易形成挥发性化合物,难以从表面蒸发去除,从而无法实现像铝那样精确的图形化加工。这一特性使得传统的半导体制造工艺难以直接应用于铜互连的制备,需要开发全新的工艺技术。

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铜原子的扩散问题。铜原子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,容易扩散到硅衬底中。一旦铜原子扩散进入硅衬底,会严重影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,导致器件的电学特性发生改变,甚至引起器件失效。这种扩散效应在先进的半导体制造工艺中尤为突出,因为随着芯片尺寸的不断缩小,器件结构变得更加精细,铜原子更容易突破界面的阻挡进入硅衬底。

为了解决铜互连带来的上述难题,1990年IBM引入大马士革工艺(damascene process)。大马士革工艺是一种镶嵌工艺,其名称源于古代叙利亚城市大马士革的金属加工技术。该工艺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先在衬底上刻蚀出互连线路的凹槽,然后将铜填充到这些凹槽中,最后通过化学机械抛光(CMP)去除多余的铜,从而形成精确的互连线路。这种工艺巧妙地避开了铜难以刻蚀的问题,因为不需要对铜进行直接刻蚀,而是通过填充的方式形成图形。

同时,大马士革工艺还通过引入阻挡层和扩散层来解决铜原子扩散的问题。在铜与硅衬底之间沉积一层阻挡层材料,如氮化钛(TiN)或氮化钽(TaN),这些材料能够有效阻挡铜原子的扩散,防止其进入硅衬底。此外,扩散层还可以起到增强铜与衬底之间附着力的作用,提高互连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

在半导体制造领域,随着芯片集成度的持续提升,互连结构变得愈发复杂,对工艺精度和效率的要求也日益严苛。在此背景下,双大马士革工艺(Dual Damascene Process)应运而生,它是对传统大马士革工艺的进一步优化与拓展,在现代先进芯片制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双大马士革工艺的核心,是能够在同一制程步骤中同时形成金属互连的通孔(Via)和导线(Line)结构。相较于传统大马士革工艺需分步进行通孔和导线的制作,双大马士革工艺极大地简化了工艺流程,减少了光刻和刻蚀等关键步骤的次数,从而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,并降低了工艺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