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导体掺杂技术是半导体器件的核心技术之一,尽管半导体掺杂技术看起来好像很高深,但日常生活中用到半导体器件的设备却随处可见,比如智能手机、电视机、LED灯、激光器等。随着半导体器件尺寸的不断减小,技术要求越来越高。
扩散技术的分类
半导体扩散工艺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关键掺杂技术,通过控制杂质原子在半导体材料中的分布,调整其电学特性。
工艺原理扩散驱动力:基于浓度梯度和温度,杂质原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,高温为杂质原子提供能量,使其克服晶格势垒,加快扩散速度。
扩散机制:包括间隙扩散和替位扩散。间隙扩散中,较小的杂质原子通过半导体晶格的间隙位置移动;替位扩散中,杂质原子取代半导体晶格中的原子位置,通常需要更高能量;应用形成 P-N 结:通过向本征半导体中扩散 P 型杂质(如硼)和 N 型杂质(如磷),在同一晶圆的不同区域形成 P 型半导体和 N 型半导体,其交界面形成 P-N 结,是制造二极管、晶体管等半导体器件的基础。
调整半导体电学性能:精确控制杂质浓度和分布,可调整半导体的电阻率、载流子浓度等电学参数,满足不同电路元件对电学性能的要求。
制作有源区和隔离区:在晶圆制造中,利用扩散工艺形成有源区和隔离区,确保晶体管正常工作,防止不同器件或电路单元之间的电学干扰。
形成欧姆接触:在半导体表面扩散特定杂质,降低金属与半导体之间的接触电阻,确保电流顺利传输,减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和信号失真。
热扩散技术
对于施主或受主杂质的掺入,就需要进行较高温度的热扩散。因为施主或受主杂质原子的半径一般都比较大,它们要直接进入半导体晶格的间隙中去是很困难的;只有当晶体中出现有晶格空位后,杂质原子才有可能进去占据这些空位,并从而进入到晶体。
为了让晶体中产生出大量的晶格空位,所以,就必须对晶体加热,让晶体原子的热运动加剧,以使得某些原子获得足够高的能量而离开晶格位置、留下空位(与此同时也产生出等量的间隙原子,空位和间隙原子统称为热缺陷),也因此原子的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指数式增大。
对于Si晶体,要在其中形成大量的空位,所需要的温度大致为1000℃左右,这也就是热扩散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