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学精密测量是基于光学原理与技术,实现高精度(微米级、纳米级甚至更高)测量的交叉学科,广泛应用于精密制造、计量科学、材料工程、生物医学等领域。以下从基础概念、核心技术方法、典型测量对象、关键仪器、误差与校准、应用领域六个维度,整理光学精密测量的核心概念:
一、基础概念测量精度相关术语
精密度(Precision):测量结果的重复性与一致性(反映随机误差大小)。
准确度(Accuracy):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(反映系统误差大小)。
分辨率(Resolution):仪器能区分的最小物理量(如长度分辨率、时间分辨率)。
不确定度(Uncertainty):表征测量结果分散性的参数(定量描述测量值的可信范围,由A类评定(统计方法)和B类评定(非统计方法)组成)。
溯源性(Traceability):测量结果通过连续的比较链与国家/国际基准关联的特性(确保量值统一)。
光学测量基础原理几何光学原理:基于光线传播(直线传播、反射/折射定律),用于几何量(长度、角度)测量(如激光三角法)。
物理光学原理:基于光的波动特性(干涉、衍射、偏振、散射、光谱),是高精度测量的核心(如干涉测量、衍射测量)。
光的相干性:时间相干性(同一光源不同时刻光的干涉能力,如白光低相干性用于轮廓测量)、空间相干性(光源不同点发光的关联性,如激光高空间相干性用于干涉)。
二、核心技术方法
1. 干涉测量法(基于光的干涉现象)
激光干涉测量:利用激光高相干性,通过测量干涉条纹变化实现长度、位移等测量(如单频激光干涉仪测长精度达纳米级,双频激光干涉仪抗干扰性更强)。
斐索干涉测量:通过平面/球面波与被测表面反射波的干涉,检测平面度、球面曲率(如光学镜片面形检测)。
迈克尔逊干涉测量:分束光经两臂反射后干涉,用于微小位移、振动测量(精度达亚纳米级)。
泰曼-格林干涉测量:检测光学系统像差(如镜头的波前畸变)。
白光干涉轮廓术:利用白光低相干性,通过干涉条纹峰值位置定位表面高度,实现纳米级三维形貌测量(如半导体芯片表面检测)。
2. 衍射测量法(基于光的衍射效应)
光栅衍射测量:利用光栅的周期性衍射,通过条纹移动量测量长度、角位移(如光栅尺测长精度达微米级,圆光栅测角精度达角秒级)。
X射线衍射测量:通过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图案,反演晶体结构(如材料晶格常数测量)。
3. 成像与轮廓测量(基于光学成像)
激光三角法:激光束照射被测物,反射光经透镜成像于探测器,通过光斑位置偏移计算距离(用于三维轮廓快速扫描,精度微米级)。
聚焦探测法:通过检测光斑聚焦状态(如像散法、临界角法),实现Z轴纳米级定位(如原子力显微镜的光学检测模块)。
数字全息测量:记录物光与参考光的干涉全息图,通过数字重建获取物体三维形貌(非接触、抗干扰)。
摄影测量与立体视觉:多相机拍摄物体,通过视差计算三维坐标(用于大型构件测量,如飞机机身)。
4. 光谱测量(基于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)
光谱分析法:通过物质对光的吸收、发射、散射光谱,测量成分或物理量(如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测浓度,红外光谱测分子结构)。
激光诱导击穿光谱(LIBS):激光烧蚀物质产生等离子体,通过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元素成分(实时、原位测量)。
拉曼光谱测量:利用光的非弹性散射(拉曼散射),获取分子振动/转动信息,实现材料成分与结构分析(如生物组织识别)。
5. 偏振测量(基于光的偏振态变化)
应力双折射测量:透明材料受应力产生双折射,通过偏振光干涉条纹分布反映应力大小与方向(如玻璃、塑料的应力检测)。
椭圆偏振测量:通过测量反射光的椭圆偏振态(椭圆率、方位角),计算薄膜厚度、折射率(精度达亚纳米级,用于半导体薄膜检测)。
6. 激光多普勒测量(基于多普勒效应)
激光多普勒测速(LDV):利用运动粒子散射光的频率偏移(多普勒频移),测量流体速度、固体表面速度(非接触,精度毫米/秒级)。
激光多普勒振动测量:通过多普勒频移反演物体振动幅度与频率(如精密部件的微振动检测)。
7. 光纤传感测量(基于光纤的光学特性)
光纤光栅传感器:通过光纤光栅反射波长随应变/温度的漂移,实现应变(微应变级)、温度(0.1℃级)测量(抗电磁干扰,适合恶劣环境)。
法布里-珀罗(F-P)光纤传感器:利用光纤内F-P腔的干涉效应,测量位移(纳米级)、压力(帕级)(小型化,适合微型结构测量)。
三、典型测量对象
几何量:长度(纳米至米级)、角度(角秒级)、平面度(纳米级)、粗糙度(纳米级)、三维形貌(微纳结构至大型构件)。
物理量:温度(0.01℃级)、压力(帕级)、应变(微应变级)、振动(纳米/秒级)、速度(毫米/秒级)、流量(微升/秒级)。
光学参数:折射率(10⁻⁴精度)、透过率/反射率(0.1%精度)、消光比(10⁻⁵级)、色散(波长分辨率纳米级)。
成分与结构:材料元素成分(ppm级)、晶体结构(晶格常数10⁻³埃级)、薄膜成分(原子层厚度级)。
四、关键仪器设备
干涉仪:激光干涉仪(长度/位移)、斐索干涉仪(面形)、泰曼-格林干涉仪(像差)。
轮廓仪:白光干涉轮廓仪(微观形貌)、激光扫描轮廓仪(宏观轮廓)。
光谱仪:光栅光谱仪(波长分辨率0.1纳米)、傅里叶变换光谱仪(高信噪比)。
椭偏仪:椭圆偏振仪(薄膜参数)。
激光多普勒仪器:激光多普勒测速仪(LDV)、激光多普勒测振仪。
其他:激光跟踪仪(大尺寸坐标)、坐标测量机(光学探针)、光纤传感系统。
五、误差分析与校准误差来源
系统误差:仪器漂移、环境干扰(温度±0.1℃影响微米级测量)、气流振动(纳米级测量需隔振)、光路失调。
随机误差:探测器噪声(光子噪声、电子噪声)、测量重复性波动。
粗大误差:异常干扰(如电磁脉冲、机械冲击)导致的异常值。
校准方法
溯源校准:通过国家基准(如氪86波长基准)或标准器具(如量块、标准光栅)校准仪器。
比对校准:多台仪器测量同一对象,通过一致性分析修正误差。
自校准:仪器内置标准模块(如激光干涉仪的长度自校准)。
六、应用领域
精密制造:半导体光刻对准(纳米级)、航空航天零件尺寸检测(微米级)、光学镜片面形加工(纳米级)。
计量科学:长度基准(激光波长)、角度基准(圆光栅)、时间频率基准(光学原子钟)。
生物医学:细胞三维形貌(荧光成像+数字全息)、血流速度(激光多普勒)、组织成分(拉曼光谱)。
材料科学:薄膜厚度与应力(椭偏仪)、复合材料应变(光纤光栅)、高温材料温度(激光诱导荧光)。
环境监测:大气污染物浓度(差分吸收光谱)、水质成分(拉曼光谱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