伴随着企业活动的全球化,制图领域的国际标准化也在不断推进,各国也会参照国际标准,对本国规格进行定期修订。
标准化的开端
图纸标准化的相关规定源于1938年的“泰勒原则”,该原则旨在借助尺寸公差,对螺丝嵌合的形状公差(形状偏差)进行管控。其后,美国、加拿大及英国也开始探讨形状及位置公差方面的管控标注,着手研究用几何公差方式替代传统的标注。
ISO的标准化
1950年之后,几何公差符号的图纸标注、基准定义、最大实体要求等研究不断推进,ISO则在1985年开始采用“独立原则”。
ISO中的规定如下所示。
ISO 8015“独立原则”
除去有特殊要求的情形,标示的“尺寸公差”与“几何公差”互不干涉,独立发挥作用。
“尺寸公差”不管控形状偏差。形状偏差由“几何公差”负责管控。长度尺寸公差需测量2点间距离。
美国的标准化
虽然美国的标准化机构从ASA、ANSI转变成ASME,但无论哪种规格,都采用了“包络原则”。所谓包络原则,就是“对于已标示的带公差尺寸,若对象为尺寸要素,可同时管控几何特性”的思考方式。换言之,在ASME的规定中,并未像ISO那样分别指定尺寸公差与几何公差,而是在尺寸公差的标示中附带了几何公差的标示。
ASME Y14.5-2009“包络原则”
标示的“带公差尺寸”对大小尺寸同时实施几何特性管控。
随后在2009年开始采用“独立符号”。即在不适用包络原则时,借助原创符号进行独立原则等的适用,可见在标示方法上,ASME正在逐步向ISO靠拢。
ISO与ASME的对比
ISO与ASME都在以图纸的全球化为目标,积极采取各类整合措施。但是直到现在,两者使用的符号及标注方式仍存在不同之处。在读取/绘制图纸时必须多加注意。
目前,优可测闪测仪已经全部将ISO的公差标准体系纳入到功能应用中。